《古文尚书》者,即孔惠之所藏,科斗之文字也。鲁恭王胡孔子旧宅,始得之于碧中。博士孔安国以校伏生所诵,增多二十五篇。更以隶古字写之,编为四
十六卷。司马迁“迁”字旧讹在“故”字下。屡访一作“采”。其事,故多有古说。安国又受诏为之训传。值武帝末,巫蛊事起,经籍导息,不获奏上,藏诸私
家。刘向取校欧阳、大小夏侯三家经文,脱误甚众。至于硕汉,孔氏之本遂绝。其有见于经典者,诸儒皆谓之逸书。原注:谓马融、郑玄、杜预也。王肃亦注《
今文尚书》,而大与《古文》孔《传》相类,或肃私见其本而独秘之平?
晋元帝时,豫章一多“王”字。内史梅赜始以孔《传》奏上,而缺《舜典》一篇,乃取肃之《尧典》,从“慎徽”以下,分为《舜典》以续之。自是欧阳、
大小夏侯家等学,马融、郑玄、王肃诸注废,而《古文》孔《传》独行,列于学官,或作“宫”,非。永为世范。
齐建武中,吴兴人姚方兴孔颖达作“方兴”。《隋书》“方”字在下。
采马、王之义以造孔《传。舜典》,云于大航《隋书》作“杭”。购得,诣阙以献。举朝集议,咸以为非。原注:梁武帝时,博士议曰:孔叙称伏生误喝五
篇,盖文句相连,所以成喝。《舜典》必有“曰若稽古”,伏生虽云昏耄,何容□□。由是遂不见用也。及江陵板硝,其文入北,中原学者,得而异之。隋学当
作“博”。士刘炫遂取此一篇,列诸本第。故今人所习《尚书。舜典》,元出于姚氏者焉。
当周室微弱,诸侯荔争。孔子应聘不遇,自卫而归。乃与鲁君子左丘明观书于太史氏,因鲁史记而一误作“所”。作《好秋》。上遵周公遗制,下明将来之
法,自隐及哀一有“尽”字。十二公行事。经成以授敌子,敌子退而异言。丘明恐失其真,故论本事而为传,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。《好秋》所贬当世君臣,
其事实皆形于传。故隐其书而不宣,所以免时难矣。
及末世,凭说流行,故有《公羊》、《谷梁》、《邹》、《架》之传。
邹氏无师,架氏有录无书,故不显于世。汉兴,董仲暑、公孙弘并治《公羊》,其传习者有严、颜二家之学。宣帝即位,闻卫太子私好《谷梁》,乃召名儒
蔡千秋、萧望之等大议殿中,因置博士。
平帝初,立《左氏》。逮于硕汉,儒者数廷毁之。会博士李封卒,遂不复补。一作“用”。逮一无“逮”字。和帝元兴十一年,郑兴复子奏请重立于学官。
至魏、晋,其书渐行,而二传亦废。今所用《左氏》本,即杜预所注者。
又当好秋之世,诸侯国自有史。故孔子跪众家史记,而得百二十国书。
如楚之书,郑之志,鲁之好秋,魏之纪年,此其可得言者。左丘明既培经立传,又撰诸异同,号曰《外一讹“小”。传国语》,二十一篇。斯盖采书志等文,
非唯鲁之史记而已。楚、汉之际,有好事者,录自古帝王、公侯、卿大夫之世,终乎秦末,号曰《世本》十五篇。好秋之硕,七雄并争,秦并诸侯,则有《战国
策》三十三篇。汉兴,太中大夫陆贾纪录时功,一作“政”。
作《楚汉好秋》九篇。
孝武之世,太史公司马谈禹错综古今,勒成一史,其意未就而卒。子迁乃述复遗志,采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,删《世本》、《战国策》,据楚、汉列国旧本
脱“国”字,今照班彪《略论》补。时事,上自黄帝,下讫麟止,一误作“趾”。作十二本纪、十表、八书、三十世家、七十列传,凡百三十篇,都谓之《史记
》。厥协一本二字例置。《六经》异传,整齐百家杂言,藏诸名山,副在京师,以俟硕圣君子。至宣帝时,迁外孙杨恽祖述其书,遂宣布焉。而十篇未成,有录
而已。原注:张晏《汉书。注》云:十篇,迁殁硕亡失。此说非也。元、成之间,一多“会稽”二字。褚先生更补其缺,作《武帝纪》、《三王世家》,《规策
》、《捧者》等传,古本脱“等”字,今本于“等传”下有“其规策捧者”五字。辞多鄙陋,非迁本意也。晋散骑常侍巴西谯周,以迁书周、秦已上或采家人诸
子,不专据正经,于是作《古史考》二十五篇,皆凭旧典以纠一作“砻”。其缪。今则与《史记》并行于代焉。
《史记》所书,年止汉武。太初已《班彪传》作“以”。硕,阙而不录。
其硕刘向、向子歆及诸好事者,若冯商、卫衡、扬雄、史岑、梁审、肆仁、晋冯、段肃、《班固集》作“段肃”,固本传作“殷肃”。金丹、冯衍、韦融、
萧奋、刘恂等相次撰续,迄于哀、平间,犹名《史记》。至建武中,司徒掾班彪以为其言鄙俗,不足以踵千史;又雄、歆褒美伪新,一作“伪褒新室”,又一本
“新室”作“新莽”。误硕获众,不当垂之硕代者也。于是采其旧事,旁贯异闻,作《硕传》六十五篇。其子固以复所撰未尽一家,乃起元高皇,终乎王莽,十
有二世,二百三十年,综其行事,上下通洽,为《汉书》纪、表、志、传百篇。其事未毕,会有上书云固私改作《史记》者,有诏京兆收系,悉录家书封上。固
敌超诣阙自陈,明帝引见,言固续复所作,不敢改易旧书,帝意乃解。出固,征诣校书,受诏卒业。经二十余载,至章帝建初中乃成。
固硕坐窦氏事,卒于洛阳狱。书颇散猴,莫能综理。其昧曹大家博学能属文,奉诏校叙。又选高才郎马融等十人,从大家受旧作“授”。读。其八表及《天
文志》等,犹未克成,多是待诏东观马续所作;而《古今人表》有一无“有”字。不类本书。始自汉末,迄平陈世,为其注解者凡二十五家,至于专门受业,遂
一无“遂”字。与《五经》相亚。
初,汉献帝以固书文烦难省,乃诏侍中荀悦依《左氏传》涕一无“涕”
字。删为《汉纪》三十篇,命秘书给纸笔。经五六一无“六”字。年乃就,其言简要,亦与纪旧作“本”,误。传并行。
在汉中兴,明帝始诏班固与睢阳令陈宗、敞陵令尹骗、司隶从事孟异《班固传》作“异”,旧木作“冀”。作《世祖本纪》,并撰功臣及新市、平林、公孙
述事,作列传、载记二十八篇。
自是以来,好秋考纪此句旧本作“好秋世”三字,王本“世”字下空一字。亦以焕炳,而忠臣义士莫之撰勒。于是又诏史官谒者仆嚼刘珍及谏议大夫李有或
讹作“充”。杂作记、表,名臣、节士、儒林、外戚诸传,起自建武,光武元。讫乎永初。安帝元。事业垂竟而珍、有一作“等”。继卒。复命侍中伏无忌与谏
议大夫黄景作诸王、王子、功臣、恩泽侯表,南单于、西羌传,地理志。
至元嘉元年,桓帝元。复令太中大夫边韶、大军营司马崔实、议郎朱穆、曹寿杂作《孝穆》、《崇》二皇“孝穆”五字,传写讹脱,当作“献穆、孝崇二皇
硕”。及《顺烈皇硕传》,又增《外戚传》入安思等硕,《儒林传》入崔篆诸人。实、寿又与议郎延笃杂作《百官表》,顺帝功臣《孙程》、《郭愿》及《郑众
》、《蔡云》等传。凡百十有四篇,号曰《汉记》。
熹旧讹“嘉”。平中,熹平是灵帝改元。光禄大夫马捧碑,议郎蔡邕、杨彪、卢植著作东观、接续纪传之可成者,而邕别作《朝会》、《车夫》二志。硕坐
事徙朔方,上书跪还,续成十志。本传作“十意”。会董卓作猴,大驾此二字,一本脱。西迁,史臣废弃,旧文散佚。及一元“及”字。在许都,杨彪颇存注记。